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友情>>50周年校庆>> >> 正文

成长的印记[薛莹]

发表日期:2008/9/26 10:45:0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99位读者读过

 

成长的印记

    我的初中三年是在龙都中学渡过的。四十五年过去了,回忆起那些日子,仍有许多片段是那样清晰……

    六0年至六三年正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连年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记得有一学期国家有政策,计划供应中学生每人每天一斤米。这种待遇在那时是特别优惠,村里已有许多人揭不开锅了。就是有一点米,也是同莴苣叶、各种野菜掺合在一起,黑乎乎的,几乎看不见白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几个女同学吃饭从不买菜,总是几个人凑起来,轮流到小店打两分钱酱油,用开水一冲,便是一碗汤,再泡一泡饭,一顿饭就应付过去了。用来蒸饭的是瓦钵子,同现在的普通花盆一般。每次领来一钵子饭,便用勺子一划,吃一半留一半。待到周末把每次留下的饭聚起来带回家,宁愿自己少吃点,也要分担家里的困难。

    有一次课间,楼梯口围了很多人,热门得很,挤进去一看,只见一男同学站在楼梯口狼吞虎咽地吃饭,几乎是没有咀嚼,整口的饭团就吞下去了,吃着噎着,脸涨得通红,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种窘态惹得同学们兴奋不已。原来他夸下海口能吃得多、吃得快……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尽管饥肠辘辘,营养不良,也照样有乐。后来优惠没有了,师生们的生活也更困难了。想起那些日子,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可不正是这样的苦难磨练了我们吗?拥有了这样的生活底蕴,我们再面对种种困难、坎坷,就多了一份淡定,多了一份宽容。

    那时学校没有电灯,晚自习点汽油灯。上课前的点灯则是一种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当时也只有一两个人能干。大家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一男生用力打气一番,然后再点火,就会“嘭”的一声响,冒出一阵烟雾,灯就亮了。几乎每天都是在同学们的一阵欢呼声后,晚自习开始了。后来只是每人桌上点一支蜡烛,在摇曳的微光中看书、做作业。那一届我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中考成绩在全县数一数二,名列前茅。

    当时学校名称是杨柳初级中学,学校不大,但房子挺多,都说是九十九间半。其中有一些令人好奇的传说。现在想想,大概是庭院深深,故事也就多了吧。庭院里,天井中有那高大的芭蕉,还有天竺、百日红、腊梅和一排排整齐的冬青树。到了夏天,整个校园一片清凉,真可谓天然空调房。外面烈日炎炎,使人汗流浃背,可只要你走进校园,在长长的走廊里,布满青苔的厢房边或在宽大的条石门坎上稍歇片刻,顿感无比凉爽、惬意。

    每逢劳动课,静静的校园立刻热闹起来了。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锹,有的抬粪桶说笑着奔向校园后山的菜地。长时间静坐在教室里而积蓄的热情,一下子全部释放出来了。挖沟、翻地、浇肥,同学们个个是好手。在困难时期,劳动不但锻炼了我们,也改善了一些我们的伙食。

    学校离集镇大约有五里路,没有公路,交通不便,除了秦淮河河堤,全是田间小路。若是雨雪天,在泥泞的土路上来回走一趟,再冷的天也是满身泥水,满身的汗。即使是雨过天晴,路面上仍是一片稀泥粥,叫人难以下脚。老师们的生活很是不便,买米,买煤等都要请村民们帮忙挑回来。遇到有人生病,那就更糟了。但我们的老师们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至今我难忘那时有序、丰富的生活,难忘那时有趣、可亲的老师。语文老师陈蒙幽默、诙谐,他那善意的批评常引得我们哄堂大笑;数学老师陈开国严谨的推理,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蒋福宏校长慈祥睿智,政治课上喜欢向学生提问,而他却侧着头,笑眯眯地听你说……,还有全家老小都住在学校陪伴着学生的汪志强老师,以及蒋翰之、陈学安、李佩德、周明婉、刘传浩等,无一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龙都中学走过了五十年,她已是桃李芬芳满天下,一批批的学生活跃在各行各业,一个个精英担负着各个部门的重要工作。现在我们回想自己一生能够立足于社会、做个有用之人,更增添了对老师们的感恩。每位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期望。我们以这些老师为标杆,铭记着他们的教诲和期望,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继续耕耘、生活着……,学生的心头永远闪烁着老师们智慧的光亮,学生成长的里程碑中永远保留着龙都中学的点点印记。

六三年毕业生薛莹2008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