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友情>>50周年校庆>> >> 正文

母校,永念之[刘广义]

发表日期:2008/9/26 10:43:0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13位读者读过

 

母校,永念之

刘广义

    历经五十载,入校之往事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母校创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代。建校时生源来自龙都人民公社和禄口人民公社秦淮河以东的四个大队,当时有一百名学生,校址位于龙都人民公社杨柳村西头废弃的九十九间半的老宅内。初入学校除了宅内外遍地是高过人头的丛生杂草,就是成堆牛尿和满地垃圾。屋内是厚厚的灰尘,屋顶、墙角密布着蜘蛛网。

    一九五八年九月我们百名学生,五个教职员工进驻学校。开篇第一课便是劳动——清理环境,整治校园,开辟劳动基地。

    五八年创建学校烙上明显时代印记。开学不久,我们就接受了支农任务。师生常常披星戴月持铲扛锹到解放大队收割农垦58号。大炼钢铁时师生又长途跋涉到数十里外的东善桥祖堂山敲了一周耐火泥。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学校经历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召开了支农欢送大会,提前毕业了28名大龄学生,61年送出了首届毕业生。

    学校初办,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勤俭治校”是办学方针也是办学手段。学生靠自己劳动解决部分蔬菜供给,米、煤等生活必需品皆由学生肩挑人抬从五里路外的龙都街运来,课堂教学教师仅持粉笔在黑板上耕耘,没电,用汽油灯照明上晚自习。环境差,生活艰苦,但师生能凭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能以旺盛精力、团结拼搏、奋斗不息的干劲,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扎实、严谨的教风,奋发、求真的学风。

    教师以人为本,敬业爱生,能吃苦,肯吃苦。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辞劳苦,常常往返几十里徒步家访。对于交不起书本费、伙食费的学生,教师自掏腰包帮其垫付甚至是代付的事屡见不鲜。学生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行为准则,个个发奋,人人争先,并开展了一帮一,一对一的结队活动,大家携手并进。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纲要,师生更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之在60年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学统考中获得了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首届毕业生参加中考有24人分别考取了秣陵高级中学和汤山高级中学,录取率为24%,远远高于20%的平均升学率。白世春还考取了省财经学校,这在全县堪称凤毛麟角。母校三年初中就读,为我们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在那三年里,我们懂得了学做真人的道理;在那三年里,我们炼就了坚强、坚韧的人格品质和守纪、令行禁止的行为习惯; 在那三年里,培养了我们的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在那三年里,我们储备了后续发展的知识力量。

    一批首届毕业生通过中考升入高级中学,后又有8人考上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白世春成就了金融专家,曾担任江苏省人民银行行长;徐本顺由南工毕业分到兰州成为核能研究专家。

    母校开篇宏业,学子们有口皆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