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友情>>50周年校庆>> >> 正文

一个普通的光荣的人民教师[陈译]

发表日期:2008/9/26 10:42:0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76位读者读过

 

 

一个普通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记我的父亲陈蒙老师

    前些时候,我有幸遇到曾任龙都中学校长的王志翔老先生,自然而然地谈起了我的父亲陈蒙老师。一时间,那些早已逝去、并逐渐模糊的往事,又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父亲与龙都中学的渊源,始于龙都中学的创建。是整整五十年前的一九五八年,父亲作为龙都中学的第一任负责人,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龙都中学的初创工作。他在龙都中学工作、生活了十六年左右的时间,直到一九七四年调到秣陵中学。这风风雨雨的十六年,是父亲漫漫教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父亲对龙都中学始终抱有极其深厚而又特殊的感情,即便是调离龙都中学后,在和我们的日常谈话中,说的最多的也还是这段时光,提到的人也多是在龙都中学时的领导和老师,我们耳熟能详,至今未忘的就有顾仕钊校长、陈开国、汪志强、李果燕等老师。

    父亲一生执著于教师工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去上海探亲,上海的亲友要他留在上海工作(当然不是老师的工作),上海是全国无论哪方面条件都是最好的城市,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能在上海工作生活可真是天大的好事,人人梦寐以求、趋之若鹜,可父亲却一口回绝,坚持回江宁继续教书。待我们长大后得知此事,都无比遗憾错失了成为人人羡艳的上海人的绝好机会。

    文革时,教师被归入“臭老九”之列,师道尊严受到严酷批制,昔日充满自豪感的教师,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受到残酷的摧残和折磨。此番厄运,让无数老教师至今尚隐痛在胸。父亲也难逃此劫,被靠边批斗,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不准回家。就在如此境遇中,面对家人无比遗憾的重提当年可以留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事时,父亲却激动地说:“我从没有后悔过,就是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是回来干教师!我就不信这种状况会长久下去。如果真有来生,我还是要干教师。”荏苒时光双世载,此言绕身似钟鸣。

    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为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人民哺育希望,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在艰苦的环境和简陋的条件下,长年孜孜不倦地坚持业余自学,不间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无论寒冬酷暑,常常看书学习直到深夜。通过不懈努力,自学取得了大学学历,这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曾记得有不认识的字向父亲询问,父亲不仅告诉这个字有几种读音,书写的笔划顺序,还详细解说这个字有几层意思,如何使用。所做这些不用翻书,全都成竹在胸,信手拈来,父亲的文字功底由此略见一斑。父亲这种对待学习和工作的专注、认真、负责、勤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上学时都是学习上的尖子,工作后虽说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都是单位领导和群众信任的、工作业务上的骨干。

    那时我们随母亲生活在秣陵,母亲也同样是一名人民老师,同样的挚爱工作,热爱学生,每天白天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晚饭后还要去学校备课,批改作业,或进行家访,所有的家务事都只能在夜间操劳。当我们夜里一觉醒来,每每看到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忙碌的身影,心里更加急切地盼望父亲快一点回家。

    龙都中学离我们在秣陵的家有近二十里路远,那时的交通状况是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像的,父亲回家和返校只能全凭步行。记得每到星期六下午放学后,我们几个就跑到家后面的河边树下,掂脚翘首,眼巴巴地望着河对面那条父亲回来必经的路。一旦看到父亲的身影出现,立刻就会爆发一阵欢呼声,欢笑雀跃地赶上前去,牵拉拖拽,把父亲迎回家去。有时星期天天气突变,我们都要父亲不要走,再住一晚,一心掛念着学校,掛念着工作,掛念着学生的父亲从没有答应过,无论是多大的风霜雨雪,都不曾阻止过他返回学校的脚步。我邻居对此也是摇头长叹:“这个陈老师啊!”更糟糕的是在半路上天气突变。有一次他正走在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半路上,突然遇到了暴风雨,霎那间,乌云压顶,电闪雷鸣,狂风刮得人无法站立,父亲只好躺在田埂下躲避,身上全部湿透。我们也曾数次迎回过浑身上下无一处不湿淋淋的父亲。

    父亲如何教书我从未曾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过。在我参加工作后,有好几个同事是父亲的学生,也碰见过一些父亲的学生,他们提起陈蒙老师个个钦佩有加,都说最喜欢听父亲上课,生动、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容易懂,记得住,就是上课时间过得太快。这些话无疑是对父亲的教书生涯最生动的写照和最大的褒奖。

    父亲一生都无比热爱他的的学生,只要提起他的学生都是神采飞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还曾说过这样一件趣事:那是在龙都中学建校初期,学校的办公室安装了电灯,这在那时可是件稀罕事,农村里没几个人见过这种神奇的玩艺儿。有的学生借故溜到办公室,偷偷地伸手拉电灯开关(那时是拉线开关),灯拉一下就亮了,再拉一下又灭了,真是太有意思了。经拉过开关的学生添油加醋的吹嘘,引起了更多学生的好奇。父亲知道后,就让同学们全部列队,每人都一开一关拉两下,让大家都感受一下,过一次瘾,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这件趣事,后来听的人都乐不可支,但它正浓缩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落后困苦,也反映了当时办校的艰辛困难,更反映了父亲对学生的同情、理解和关爱。

    勿庸讳言,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一直都有存在,父亲对此尤为不齿。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一幕:那时父亲已生病不能工作,有时就到离家不远的母亲工作的学校去走走坐坐,与熟人聊聊天。那天我正好休息在家,就陪父亲去了,刚到学校一会儿,父亲正坐在椅子上晒太阳,忽然一个年轻教师对一个学生大声呵责着,并抡起了巴掌。见此情景,父亲一下子就站立起来(父亲的病使他站立行走不能方便自如),朝我喊道:“我们走!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情绪亢奋地说了这样一番话:一个老师打学生是他最无能的表现。学生犯错,是你没教好;学生不听课,是你自身有欠缺,德才不足,要说打,真正该打的应该是你自己。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半世培桃育李令名德业昭昭在,一生克己为人矩范高风辈辈承。”这镌刻在父亲安息之地的碑联,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陈译作于2008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