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德育管理>> >> 正文

劳动砺心志,实践促成长----- 龙都中学开展春季社会实践活动

发表日期:2025/5/12 9:35:07 出处:江宁区龙都初级中学 作者:陶智超 有40位读者读过

劳动砺心志,实践促成长----- 龙都中学开展春季社会实践活动

   为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全方位拓宽学生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集体凝聚力,龙都中学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参与对象为全体学生。出发前夕,校长吕克林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场细致且全面的培训。内容涵盖出行安全常识、文明礼貌准则、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彼时,同学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个个精神抖擞,满心欢喜地憧憬着即将开启的实践之旅。

IMG_20250507_090031.jpg

石磨缓缓转动,金黄的豆浆汩汩流出;独轮车吱呀作响,“战士们” 在土路上穿梭;田间地头,种下希望的种子…… 这不是历史纪录片的镜头,而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活动现场。磨豆浆、运军粮、种玉米,三项看似普通的活动,却串联起了千年农耕智慧与红色精神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着独特魅力。

石磨转动间,品味千年醇香

“吱呀 —— 吱呀 ——” 青石磨盘在双手推动下缓缓转动,浸泡过的黄豆与清水一同流入磨眼,乳白的豆浆顺着磨盘纹路潺潺流出。孩子们排着队轮流体验,有的使出浑身力气却推得歪歪扭扭,有的小心翼翼控制着水流速度。一旁的老师傅,用木勺轻轻刮着磨盘上的豆渣,笑着讲解:“磨豆浆讲究‘三分手力七分巧’,太快豆浆会发苦,太慢又出不了浆。”

在现代豆浆机普及的今天,这场磨豆浆活动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石磨上深深浅浅的磨痕,承载着古人 “粒粒皆辛苦” 的生活智慧,也让参与者体会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当热气腾腾的豆浆端上桌,豆香混着柴火的焦香,唤醒的不仅是味蕾,更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DSC00159.JPG

DSC09883_1.JPG

微信图片_202505072316261.jpg

独轮车上的红色记忆

“同志们,前方据点急需粮食!我们要赶在天黑前送达!” 随着一声令下,十几位 “战士” 推着独轮车冲向模拟战场。这些平日里坐在办公室的白领,此刻化身成运送军粮的 “支前群众”。有人因掌握不好平衡,车上的麻袋滑落;有人两两配合,一人推车一人扶粮,在崎岖的土路上健步如飞。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没有人喊累,反而互相加油鼓劲。

运军粮活动还原的不仅是战争年代的场景,更是对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独轮车曾是淮海战役中 “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的见证者,如今它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参与者在推、拉、扶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也体会到团结协作、不畏艰难的重要性。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DSC00257_1.JPG

IMG_20250507_134058.jpg

田间地头播种希望

种玉米活动将课堂搬到了田野间,让人们重新认识 “春种秋收” 的自然规律。种玉米环节则将团队协作延伸到对未来的期许中。各小组领取玉米种子和农具后,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开垦土地、播种玉米。有人挥舞锄头翻土,有人弯腰挖坑,有人小心翼翼地放置种子、填土。烈日下,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

“这片地是我们小组共同种下的,以后一定要回来看它们长大!” 一位队员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在播种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期待着收获的那一刻,也深刻体会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让希望的种子茁壮成长。这种对共同目标的憧憬,进一步加深了团队成员间的情感联结。

IMG_20250507_131239.jpg


从石磨豆浆的醇香到独轮车的吱呀声,从田间的播种到未来的收获,这些活动串联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与精神脊梁。它们不仅是一场场有趣的体验,更是一次对传统的致敬、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期许。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之外,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活动,让我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处,也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512093412.jpg

微信图片_20250512093426.jpg

微信图片_20250512093427.jpg

微信图片_20250512093428.jpg

微信图片_202505120934261.jpg

此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集体生活形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了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提升了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活动中,同学们学会分享与合作,深刻体会到劳动价值,此次经历将成为他们初中生活中难忘的回忆,激励他们在未来学习生活中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