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创新融合
发表日期:2024/11/29 16:56:18 出处:江宁区龙都初级中学 作者:杨雅凡 有209位读者读过
科技赋能 创新融合
——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
2024年11月28日,龙都初级中学杨雅凡老师开展了题为《科技赋能 创新融合》的信息技术融入历史课堂的实践讲座。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仅限于多媒体设备
根据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20世纪8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教育环境的发展与变革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教育环境的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和智能化阶段。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教育环境数字化阶段的特征;21世纪前20年,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催生了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工具等;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更是使教育整体迈向智慧教育的全新时期。
总之,教育信息化一是指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1.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
2019年7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中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2.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使优质教育资源广泛传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教育公平得以实现。
3.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者可以无视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4.提高全体国民素质。领域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全体国民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5.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力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的体现;其次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知识和学习进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
对历史学科来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突破历史学科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减少历史的距离感。
完全基于个人经验,在教学中使用过的和大家分享,欢迎各位老师补充和指导;浅显介绍,需要自己去摸索尝试运用,我也只是在学习阶段。
三、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实践
历史课堂教学
(一)课前
1.微课制作
2.资料搜索平台
(二)课中
1.VR技术支撑下的博物馆资源利用
2.游戏化教学活动
(三)课后
1.作业收集
(四)班级管理
四、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反思
1.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
不备课,照读课件内容,播放视频的有效性
2.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较薄弱
信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不够深入,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监控与管理、学习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缺乏认识。
3.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度重视课程内容呈现,过于讲求历史材料搜集与呈现的丰富、全面、广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探究、合作与互动。
最后,在信息化无远弗届的今天,信息技术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将这份热情与智慧投入到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信息化教学的力量点亮学生的未来之路。让我们携手并进,在信息化教学的征途上,不断追求卓越,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下智慧的种子,收获满园的芬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