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友情>>50周年校庆>> >> 正文

随 感 [戴怀生]

发表日期:2008/11/13 8:23:5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67位读者读过

 

随   感

(祝贺母校五十周年华诞)

                        ——戴怀生

    从收到杨柳中学入学通知书成为一名中学生开始,到母校老师送来龙都中学五十年校庆预约函,一晃就是五十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懵懵懂懂的求知少年到现在已过花甲之年,其间的蹉跎岁月、人生旅程、酸甜苦辣,不无感慨。尤其是这三年的初中印象最为深刻。回想那段印记,心中的往事油然而起。

    记得入学第一天穿着母亲给我缝制的一双新鞋,和同村的几名同学,兴致勃勃地步入杨柳村西头俗称“三堂上”的古宅。当时的杨柳中学就建在这座明清古建筑群里。踏进神秘深宅院内,顿感惊奇。看到门楼精细的砖雕石刻,梅兰竹菊,飞禽走兽,鲜活逼真,古代人物,风景图画,栩栩如生。楼房之间那古色古香的木构走廊,别具一格;地坪、天花板一律用平整明砖衔接,上下融为一体。虽然年久失修,但看上去也不乏壮观。天井内的花卉植物说不上名称,可也有一番情趣,遗憾的是因无人管养,都已残败枯萎。

    古宅号称九十九间半,其中的一间只盖了半间,传说一旦盖成整间就会失火。这半间屋只能摆放着香火,供着菩萨。建校前,这里是一座海军临时医院,据说是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海战中撤下来的伤病员在此医治疗养。医院外东边广场晚上经常放露天电影,小时候常随着大人们去看。放得都是打仗的片子,只能分出好人和坏人。还看到医院门边带船形帽的军人在站岗放哨,很威严。医院搬走后,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无人居住,成了养牛圈猪堆放灰粪杂物的公众地方,房屋门窗破损,遍地都是猪牛粪垃圾,一片狼藉,与古宅之肃穆很不相称。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中学生生涯。随想过程,感触极深。

之一:精神化为力量

    全校学生分为两个班级,我被分在二班,教室就在中堂前进的西边,东边为一班。前进后边的两侧厢房为教师的办公室。东堂是当时的农业中学,西堂前两进是生活区,后进一排走马楼为学生宿舍。开学第一课,班主任赵伟老师点名后,就分组参加整理学校环境的劳动,铲除杂草,清除垃圾,各有分工。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动手,大家兴致极高,争先恐后,相互熟悉谈笑,在嬉闹声中干了整整一天,直到精疲力尽,一双新鞋弄得泥糊浆汤,也顾不了了。经过划分包干区后,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里连续多次的清扫,学校环境改变了许多。

    教室内没有桌凳,第二天我从家里搬来一张桌子,有一条腿还残缺,用砖头垫着才能摆稳。其他同学也有自带桌凳的。隔了一段时间,校务通知各班级自行到外地去取桌凳。同学们跟随总务余老师兴高采烈赶到十多里外的湖熟镇,力气大一点的两人抬桌子,力气小一点的扛凳子。在回来的路上,间断的都能看到同学们抬扛桌凳的各种形态。记得一条凳子,我一路歇了几次才扛到学校。

    没有电灯,晚上自习教室内点的是汽油灯,老师办公室点着煤油灯,备课,批改作业,宿舍是蜡烛作照明之用。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门口大塘是洗漱的必然去处。生活必需品,米煤蔬菜都要到三、四里路外的龙都镇上去人拉肩抬。轮流值日,轮到晴天还好,遇到雨后那就更受累了。记得有一次拉煤,一路跌倒爬滚,浑身搞得不像样子,拉到伙房还泼散了一些,工友老戴一直安慰我们。

    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到解放大队杨柳村附近几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割稻麦,挖山芋等农活,不会也得学着干。第一次抓镰刀,不小心把手指划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碍着面子不吱声,在田埂上摘一些“马兰头”,裹住止血。

    校内劳动课,老师组织我们学着打草鞋之类的手艺活。参加社会活动,到远离学校二、三十里以外的祖堂山敲耐火泥,吃住在野外,步行来回。每个学期,特别是第一年,大约有一半时间边劳动边学习。老师们那时的生活环境也很艰苦,他们和同学们在一起同甘共苦,那种朝气蓬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面貌时时感染着我们。学习条件那样差,我们是怎样渡过来的呢?靠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并转化成克服困难的力量。虽然苦一点累一些,恰使我们磨练了身心,强壮了筋骨,为我们以后人生道路铺垫了坚实的基石。

之二:师生情,春意浓

    58—60年是国民经济困难和调整时期,民众生活都很艰辛。家里每天给我六两(十六两制)计划粮食,按十两制计算是三两七钱五,只够吃两顿稀饭,中午空着肚子。期终考试的日子里,赵伟老师多次用省下来的饭票接济我,记得在第一年期终考试时,接连好几次给我买中午饭,那种情感终生难忘。后来国家给中学生每人每月定量30斤口粮,全部住校后才有好转。为解决蔬菜自供,学校申请解放大队把后院外几块空地划给我们作为田地,每个班领一块,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领几厢地,按季节种上韭菜、青菜、菠菜、莴笋、茄子、胡椒等各类蔬菜。老师和我们一同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到菜地栽种培种一番,挑水浇灌,上粪施肥,生产的蔬菜基本都能自给。学校还养了几头猪,体魄强壮的赵亦鹏校长以身作则,亲自喂猪食,掏猪粪,冲刷猪圈。学期放假前,集体会一次餐,吃着香喷喷的猪肉,别提多高兴了,多少天都忘不了。

    星期六放假,星期天回校。同宿舍的同学,把自带的野菜、花儿草、腌菜等(几乎没有油醒),放在一起小聚一下,也非常开心。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在一帮一的活动中,我和谈生镛结成一对。同一课桌,同一被窝,同做作业,促膝谈心。直到多年后,他在华东工程学院上大学,分配到扬子石化,我还经常去看望他。老师对同学嘘寒问暖,夜间亲自查铺。有同学生病了,及时安慰,送药送水。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赵亦鹏校长和蔼可亲,陈蒙老师诙谐幽默,语文知识功底很深,陈开国老师为人耿直,赵伟老师讲历史课,铿锵有力,引人入胜,阮方明老师上数学课,讲解推理,一丝不苟,戈平老师化学课,带我们做各种试验,汪志强老师还手把手地教我怎样打乒乓球,我还得了个首届冠军。体育陶老师,为教我们游泳,腿抽筋,差点落水。

    初中参加毕业考试后,我没有参加升学考试,在回家的路上,赵伟老师帮我抬着一张破桌子,一路上苦口婆心教我走上社会,怎样做人的道理。回到家里,还反复劝说我母亲、姐姐给我参加升学考试。因家庭经济实在困难,供不起我再继续上学,就辍学了。一生中,我只上过这三年中学。因此,对母校老师、同学们的形象刻骨铭心,师生之间无形中产生的那种亲情,就像一家人和睦相处,真是浓浓师生情,融融春意暖。

之三:快乐人生,珍惜生活

    新学期开始时,校风、纪律、卫生都不是太好,为改变这种状况,老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想办法动脑筋。健全学生会、团支部等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并设置了纪律和卫生两面流动红旗,开展友谊竞赛。为把流动红旗留在班上,同学们的热情可高啦!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每月的检查评比,那认真的镜头,历历在目。检查卫生时,连门窗缝里一点灰尘都逃不脱眼睛。宿舍和卫生包干区也在检查范围内。通过竞赛促进后,教室里外、墙壁门窗,干净明亮,睡觉的地铺,生活用品,摆放整齐。课堂上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的情况也没有了,安静的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只有老师传授知识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实验室、图书室里围满了同学,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在全县统考时,我校取得了较好的名次。我和郭才顺、谈生镛、杨传江,徐本顺、刘广义等同学都考出了平均95分以上的好成绩。毕业那年,学校扩大为三个年级,六个班级,有300多名师生。校篮球队、乒乓球队、文艺演出队经常举行球赛和文艺汇演,师生同台演出。我和赵伟老师就配合演过一段双簧。清晨哨音一响,全体师生都能自觉迅速地集中到校外的大操场,做操跑步。“一二三四”,整齐的操练声,划破宁静的星空。

    正是这种紧张团结、活泼快乐的环境促使同学之间勤奋争先,老师们尽心尽责,校风纯正,秩序井然。那种生活情景,对我这么多年来生活的启迪,也是受益匪浅。感悟到,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要常想一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个愉快的心情,以平淡的心态快乐地面对人生,只有这样,遇到困难坎坷,才能泰然处之。在一帆风顺时,也不至昏昏然然。

    我非常羡慕在校的同学,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几代人的盼望。同学们一定要懂得珍惜。不能错过大好时光,要发扬优良传统,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祖国效力。

    几点随感,不成文笔,仅供校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