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履职活动3
发表日期:2020/9/25 16:05:03 出处:江宁区龙都初级中学 作者:张爱华 有1094位读者读过
龙都中学“青蓝工程”履职 9 月记录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师 傅 | 姓 名 | 佘开录 | 职称 | 中高 |
学 科 | 历史 | 年 龄 | 52 | |
徒 弟 | 姓 名 | 陈洁 | 培养目标 | 区优青 |
学 科 | 历史 | 年 龄 | 23 | |
日期 | 课题 | 听课(上课)反思 | ||
师 傅 示 范 课 | 9.18 |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 教学目标: 1.了解希腊文学、雕塑、哲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了解希腊、罗马的建筑成就;了解罗马在法学和历法方面的贡献。 2.认识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增强对文明的认同感,激发对文明的继承与发扬。 教学重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成就。 教学难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古希腊文明有哪些? 2.古罗马文明有哪些?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爱伦坡曾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为什么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的光荣之处在哪里?罗马的伟大之处又在哪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和悬念吧。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文学和雕塑 阅读教材P26的内容和图片,思考:希腊在文学和雕塑上有什么成就? 答案提示:文学上:《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雕塑: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知识点二 建筑艺术 阅读教材P27的第1、2段和图片,思考:希腊、罗马在建筑上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代表建筑又有哪些? 答案提示:希腊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代表:雅典帕特农神庙。罗马建筑:特点: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代表: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 知识点三 哲学和法学 阅读教材P28、P29的内容和图片,思考: (1)古希腊在哲学上有什么成就? 答案提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学科。 (2)古罗马在法学上有什么成就? 答案提示:《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知识点四 公历的缘起 阅读教材P29的内容,思考:罗马人的历法是怎么创立的? 答案提示: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它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公历的基础。 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光荣属于希腊,是说其文化繁荣;伟大属于罗马,是说其帝国的庞大,更因为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板书设计
| |
徒 弟 研 究 课 | 9.25 |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史实;了解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展示电子课件、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掌握阿拉伯在不同领域里所创造的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 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难点】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阿拉伯帝国是如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 2.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新课导入】 (情境式导入)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的,那么你对阿拉伯人及其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呢?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阅读教材P56第1段,回答:伊斯兰教创立的地点、时间和人物。 答案提示: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 知识点二 阿拉伯帝国 1.结合教材P56的内容,思考: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路线是怎样的? 答案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欧洲战场上,占领西班牙,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扩张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提示: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知识点三 阿拉伯文化 1.结合教材P57第1段的内容,思考: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并以黄金支付稿酬的方式延揽翻译人才。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2.结合教材P57第1段的内容,思考:阿拉伯人取得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答案提示:①数学: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文学:《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结合教材P58的内容,思考: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 答案提示: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课堂小结 阿拉伯人民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凭借着智慧和辛劳,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明。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作用。 板书设计
| |
师徒 共读 书籍 杂志 记载 | 书名 (刊名) | 读后随笔 | ||
《爱弥尔》 |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自己的想法。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