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而获﹒创而活,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发表日期:2017/8/30 13:40:52 出处:江宁区龙都初级中学 作者:程顺平 有1033位读者读过
劳而获﹒创而活,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江宁区龙都中学校本德育课程
一、 课程建设理念
德育教育源于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生活实践获得认识,来解决自己的价值取向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思想端正,铸就了“文明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严谨扎实,灵活创新”的教风;“尊师守纪,乐学多思”的学风。在江宁区首批评选特色学校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全区唯一的劳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现有10多亩综合实践基地,劳技基地被中科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确立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劳技、科技教育工作多年来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获得了较高的荣誉:(1)199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2)1999、2000年学校分别被评为南京市和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3)2002年10月,我校劳技组获“市先进教研组”(4)2002年12月,我校获得市教育局等五家单位联评的“科技教育先进学校”(5)在12届至16届全国“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05年元月,我校被列为江苏省陶研会实验学校。05、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学陶先进集体。(6)2008年被评为南京市科技星光基地。2011—2013年被评为南京市江宁区中小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价值追求——“用价值影响价值,用人生引领人生”,引领师生追求一种完整的、有价值的教育学习生活,我们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劳而获﹒创而活,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劳而获,创而活”,这儿的“劳” 并不只是单指劳动,是广义的,指涵盖一切促进学生能力的各项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鲜活的人才,使学生思想品质上有获,文化知识上有获,创新能力上有获,实践能力上有获,劳而获德,劳而获知,劳而获健,劳而获美,劳而获能。使学生“劳”而有“获”,使学校的教育“劳”而有“获”。“劳而获,创而活”课程是以“培养现实中的成功者”为追求目标。经过反复的研讨论证,我们达成以下共识:“培养现实中的成功者”以四大领域课程做支撑:即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育课程。这四大方面课程成为“劳而获,创而活”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学校在四大方面课程实施中,以德育教育为核心重点打造美育和劳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使他们一生朝气蓬勃地学习、劳动和工作,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课程建设背景
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是在落实地方校本课程的环境中产生。校本德育课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关爱、主体、协作、积极、公正等五种价值取向,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劳而获,创而活”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我校的劳技教育特色为抓手,以劳技课程为突破口,通过劳动基地的种植、养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以项目制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等,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校特色与班级特色,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相结合,稳步推进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做到学校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校本班会课程建设有方向,有内容,有内涵,有传承,各具特色,依据我校基地特色,春有牡丹,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水仙,四季有花。我校将班名以花的名称而命名,通过充分挖掘花的文化,象征意义,花的素养,精神品质,通过借花育人,打造具有各自特色校本班会课程。
二、 课程建设目标
“培养现实中的成功者”是龙都中学的教育追求。有什么样的教育追求,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就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因此,本着龙都中学的历史与现实状况,我们的校本课程理念就是“劳而获,创而活”。德育校本课程理念以“劳而获,创而活”课程为主要载体,实现“让学校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精彩!”的价值追求。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核心价值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良性发展的立足点,而学生属于成长中的个体,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潜力。校本课程理应承担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升综合素质的责任,结合特色为学生创造各种活动、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其中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形成主流价值观。
(2)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时代,特别是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应是美好、幸福的,青少年是值得回味的快乐时光,学校应是承载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校本课程应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应丰富学生生活,时时能体验快乐,处处能充满喜悦。
(3)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现今的学校生活,学生在多方的挤压下,已经缺失了玩乐、闲暇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是愿意到学校来的,可他们并不愿意走进所有的课堂。学校的校本课程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其探究的愿望。
(4)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总体育人目标,结合个人的专业,结合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有创造性地组织育人内容,实施有价值的课程,将拓宽专业外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课程内容体系
四大领域课程分别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课程以及校园文化课程六大类型构成。这六大类型课程包括约几十种类型的具体科目,它们分别分布在学校三个年级。
基础性课程指的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历史、地理、生物、信息、劳技、音乐、美术、体育等。
拓展性课程主要包括:语文经典阅读、英语听力、趣味数学、让物理走进生活、化学与生活等,在这些课程中又分为必修课程和自主选修两类,主要利用每周三下午第7、8节课进行实施。
研究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一种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团活动课程主要包括语文经典阅读、平菇种植、英语口语与听力、化学与生活、让物理走进生活、量才小报、书画社、合唱团、绳操、太极拳、趣味数学、足球、菊花栽培、水仙养殖等,其目的是给有兴趣的同学有发展兴趣的机会,给有特长的学生有展示特长的舞台。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区劳动、综合实践基地劳动及参观学习。校园文化课程在起始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目的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爱校之情,珍惜在校宝贵时光。
各年级课程 |
基础性课程 |
课程内容与规划(以初一年级为例)
(1)基础性课程
课程 类型 | 学习领域 | 科 目 | 周课 时数 | 课程实施形态 各年级课程 | 备注 | ||
必修 | 选修 | ||||||
限选 | 自选 | ||||||
基础性 课程 | 语言与文学 | 语文 | 4 | ● | |||
数学与思维 | 数学 | 4 | ● | ||||
外语与跨文化 | 英语 | 4 | ● | ||||
人文与社会 | 思品 | 3 | ● | ||||
历史 | 2 | ● | |||||
地理 | 2 | ● | |||||
科学与生活 | 生物 | 2 | ● | ||||
技术 | 信息 | 1 | ● | ||||
劳技 | 1 | ● | |||||
艺术
| 音乐 | 1 | ● | ||||
美术 | 1 | ● | |||||
体育与健康 | 体育 | 3(科目1) | ● | 科目1为国家课程, 科目2为校本课程, 每学期2课时,开设 太极拳等项目 | |||
科目2 | ● |
(2)拓展性课程
课程 类型 | 学习 领域 | 科 目 | 责任人 | 课程实施形态 | 备注 | ||
必修 | 选修 | ||||||
限选 | 自选 | ||||||
拓展性课程 | 语 言 与 文 学 | 阅读与 写作 | ● | ||||
杨柳 文学社 | ● | ||||||
明星 小主持 | ● | ||||||
名家讲坛 | ● | ||||||
经典诗文 配乐朗诵 | ● | ||||||
文学经典 赏析 | ● | ||||||
外语与跨文化 | 听力 | ● | 每周两次15分钟短课 | ||||
美文赏析 | ● | ||||||
情景剧 | ● | ||||||
口语 | ● | ||||||
数学与思维 |
趣味数学 |
● | |||||
人文与社会 | 环保 小卫士 | ● | |||||
量才小报 | ● | ||||||
论辩堂 | ● | ||||||
科学与生活 | 让物理走进生活 | ● | |||||
化学与 生活 | ● | 初二年级科普介绍 | |||||
技术 | 水仙养殖 | ● | |||||
菊花栽培 | ● | ||||||
平菇种植 | ● | ||||||
海模队 | ● | ||||||
艺术
| 合唱团 | ● | |||||
书画社魔 | ● | ||||||
体育与健康 | 绳操 | ● | 每学期两次讲座 | ||||
太极拳 | ● | ||||||
足球 | ● | ||||||
拓展性课时小计 | 必修课每周1课时+听力短课2课时; 选修课每周每人次平均1课时 |
(3)研究性课程
课程 类型 | 科目 | 责任人 | 课程实施形态 | 备注 | ||
必修 | 选修 | |||||
限选 | 自选 | |||||
研究性 课程 | 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访 | ● | 学期初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过程每学期指导不少于6次,中途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学期末成果展示。 | |||
探访杨柳村 古民居群 | ● | |||||
研究性课时小计 | 每学期4课时 |
(4)社团活动课程
课程 类型 | 科 目 | 周课 时数 | 课程实施形态 | 备注 | ||
必修 | 选修 | |||||
限选 | 自选 | |||||
社团 活动 课程
| 英语情景剧 | ● | 学校特色社团 | |||
合唱团 | ● | |||||
太极拳 | ● | |||||
盆景制作 | ● | |||||
社团活动课时小计 | 每学期30 |
(5)社会实践课程
课程 类型 | 科 目 | 责任人 | 课程实施形态 | 备注 | ||
必修 | 选修 | |||||
限选 | 自选 | |||||
社会 实践 课程 | 社区劳动 | 班主任 | ● | 每学期两次 | ||
参观学习 | 德育处 班主任 | ● | 每学年两次 | |||
社会实践次数小计 | 每学年6次 |
(6)校园文化课程
课程 类型 | 科 目 | 责任人 | 课程实施形态 | 备注 | ||
必修 | 选修 | |||||
限选 | 自选 | |||||
校园文化 | ● | 起始年级第一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学习结束后学生需做中学学业规划 | ||||
校园文化课时小计 | 3 |
五、课程组织实施
校长室 |
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为领导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小组,具体组织分工有德育处和教务处负责。
组长:周国云
副组长:赵海翔
成员:德育处成员 教务处成员 班主任 指导教师
实施措施:1、基础性课程主要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来提高课程实施的层次与水平,让教师从机械、常规化地使用课程发展到精致化、创新运用课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可以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度,让课程适应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
2、拓展性课程指的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通过统整相关学科来完成。这些课程中又分为必修课程和自主选修两类,主要利用每周三下午第7、8节课进行实施。
3、研究性课程通过学期初学校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然后由学生自主报名,学校指派导师,在研究过程导师每学期指导不少于6次,学期末研究成果展示。
4、社团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由校外专家和校内相关学科教师组成,主要利用每周三下午最后一、二节课进行活动。
5、社会实践课程社区劳动为必修课,每学期一次,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劳动习惯;参观学习为必修课,每学期一次,是让了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6、校园文化课程在起始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主要利用班会课进行,学习结束后学生需做中学学业规划。
实施建议:
“看一看”。到综合实践基地去观察,花卉苗木色、香、形态,周期等,让青少年感受大自然的美,抒发学生的情怀。
“玩一玩”。青少年的天性喜欢玩耍,在玩耍中得以熏陶和成长。艺术类、体育类德育课程要注重通过“玩一玩”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生活。
“做一做”。乐于动手也是青少年探究事物的特点。在实践基地上“做一做”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学习的对象。
“学一学”。这种学习不同于学科、班级授课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兴趣的学习,是对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教一教”。在平菇种植、菊花扦插、水仙养殖等社团内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学生间主动去传授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2. 校本德育课程其他课时安排
为保证学生在各学习领域获得相应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并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建议课时安排如下:
⑴“价值”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学校可统一安排在“班会课”进行,结合主题对学生进行授课或者活动教育。
⑵建议在晨会等其它时间,进行相应价值观的渗透与教育。
⑶每月以年级部为单位,进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得与失的研讨,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3. 课程具体实施指导意见详见龙都中学“劳而获﹒创而活”校本课程实施框架表。 龙都中学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目标表
年级 | 学期 | 价值取向 | 德育实施目标 | 主题活动 |
初一年级 | 上学期 | 礼节 | 1、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习惯。 2、课堂不随意讲话,课间不打闹。 3、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学会生活自理,学习独立,具有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影响。 | 1、初一新生入学培训 2、中学生行为规范学习 3、龙都中学一日常规考试。 4、我是龙中人演讲比赛 5、初一退队活动 |
自控 | ||||
下学期 | 习惯 | |||
自立 | ||||
初二年级 | 上学期 | 守信 | 1、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 2、懂得感恩,关爱身边的人。 3、形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 4、较强个人、家庭、社会责任感。
| 1、主题班会做个守信的人。 2、博爱校园行活动 3、资助贫困地区活动 4、青春仪式 5、青春期早恋教育 |
感恩 | ||||
下学期 | 自信 | |||
责任 | ||||
初三年级 | 上学期 | 抱负 | 1、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立志成才意愿。 2、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 3、有勤学好问独立思考肯于钻研的品质。 4、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 1、学生理想树活动。 2、三自教育。 3、学困生帮扶活动。 4龙中金银铜花评比。 5毕业典礼。 |
自强 | ||||
下学期 | 励学 | |||
人生观 |
六、课程管理评价
学校成立“劳而获,创而活研究团队”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开发、管理与评价队伍。该团队由校长室直接领导,在德育课程构建、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有关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面进行研究,在课程教学运作上进行调研,并且配合德育处、教务处进行课程教学管理与督导。
在课程管理与督导环节做到:每学期每个教师都有德育校本课程申报,每个申报都要有研究团队的评估,每个评估都要有对申报教师的反馈,每个立项课程都有课程实施的计划,每个立项课程的教学都有研究团队的过程跟踪指导。
在规范学生选课、上课及评价等环节做到:(1)制定了从学生选择科目到上课,到最后的考查各阶段的管理流程。(2)选修课程学习的申报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志向,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4)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的课程管理与学业评价制度,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学分由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构成,给予优秀、良好、合格的学生颁发金花、银花、铜花荣誉称号。
“让学校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精彩!”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惠及学生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建设一批优质德育校本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批教师快速成长的过程。每一位教师经历了从初建框架、实践后的反思、修正、再实践,直至形成德育校本教材的整个过程后, 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大大增强。为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增强对德育校本课程理念的准确认识,学校将对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在教师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