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走进陶行知>> >> 正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发表日期:2007/11/16 15:30:2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17位读者读过

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江宁区龙都初级中学  彭生翔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原始情况的调查:孩子怎样看待数学的学习?

走进教室,你会看到:躲在城墙一样堆满桌子的书籍后面而做不完作业的“我”;嘴上叼着钢笔、眉头紧锁而答不出题的“他”。课堂生活充斥着单调、枯燥、乏味,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生活的激情。学生缺乏主见,缺乏激情,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

片断一:数学老师挟着书本走进教室,“又是数学课!”学生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片断二:每天早晨好多学生早早到校,在在老师没有到校前赶着抄家庭作业。片断三:办公室里数学老师在议论:现在我都不敢检查数学家庭作业,不查不淘气,一但查作业,血压必升高。

“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怎样?”引起了我们的调查想法。于是我对本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认为学数学有用的占56%、认为学数学无用的占44%。

感到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深奥的学生占总数的52%。

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占总数的43%。

感到数学学习枯燥的学生占总数的60%”。

不喜欢数学占47%。

多么触目惊心的百分率!多么让人深思的事实!这一惊人数据警示我们,作为自然科学的支撑学科——数学,它应该呈现给学生的巨大魅力已丧失殆尽!

二、学生不喜欢数学成因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措施

我们的教学中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我们自上而下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造主题、语言和材料,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文化,教师又通过自己的语言、技术和观念传授这些文化,学生努力把这些文化堆起来,文化知识越堆越高,脱离现实生活越远,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懂、令人生畏,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这些现象阻碍了学生追求真知,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人格,不利于素质教育顺利实施,从而影响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依托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改变当前教学中教学做分离、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将主要探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实际或设置学生认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出一种十分自然的生活情景,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染,自然就会兴致勃勃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三、研究的目标与实施过程

我们在自已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验。试图通过实验,寻找一条较为适宜的数学教学路子。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喜爱数学为切入点,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核心,丰富课堂生活为实验的载体;减轻学生负担,轻松愉快的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是实验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拟定实验原则,设计了实验预案。(1)数学课堂生活的科学性;(2)数学课堂生活的趣味性;(3)数学课堂生活的学生主体性;(4)数学课堂生活内容的多样性。实验从课堂生活的两个方面展开: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形式

人的生活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体现的。课堂生活一方面是知识体系内在联系,多重关系的整合与获得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成长的过程。协调好这两个过程,是数学课堂必须履行的生命职责。而数学课堂生活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上述两个过程的协调与和谐。

1.变教师“表演式”为“导演式”

现行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四五十人的班级制,教师在讲台前表演,学生作为观众,被迫地欣赏着教师的“文采”于“口才”。我们的实验是变教师“表演式”为教师“导演式”:教师认真地写好教案,把教学任务写在黑板上,设计好几个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本课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演员”。

案例一: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本课任务: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由于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陆续成为“独生父母”,接踵而来的将是源源不断的“独生父母”的大量涌现。若干年后的中国历史,必定要被今天的独生子女所主宰,他们是否能够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呢?

妈妈:“孩子,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蛋。”

妈妈:………

(孩子高兴地跑回来)。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蛋,

……,“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师]笑过以后,谈谈你的看法: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了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

[生]清洗(洗碗、洗衣、洗菜等);清扫(扫地、擦桌椅、收拾床铺、擦玻璃……);有时会去地里干活。

[师]你认为干家务活影响学习吗?

[生](略)……可以增进与父母间情感交流.合理安排不会影响学习。

[师]每位同学统计一下你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填写下表(出示幻灯片)课后完成.

[师]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

[师生共同讨论小结]

[生]开展调查,收集班里全部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求出班里所有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通过比较、分析就可了解自己在班内所处的位置和水平。

议论中自然引入“普查”、“抽样调查”等概念。学生在这样熟悉的生活现实中引入课题,充分感受到常数就在身边,使数学与自己“零距离”,学起来才亲切、不乏味课堂生活的主体是学生,舞台的主角是学生,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朝本课既定任务思索、探讨,让学生尽情表演。

2.变形式“单一性”为“多样性”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生活仅在四、五十平方米的空间中展开,课堂局限于教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不断的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人的生命存在并不等于自然肉体的存在,它是以人生在世精神的鲜活和丰富的程度来衡量的。数学课堂要想具有生命价值,使之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必须要让生活世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引入,又迫使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世界的广阔大地之中。因此,必须打破现有的课堂组织形式,数学课堂生活必须从“单一”走向“多元”。

案例二、在《一次函数》这一课时,学校劳动基地正好在清鱼池,已知鱼池深150厘米,我带同学们到现场测量了一下,池内水面距池口30厘米,抽水机抽水后,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想一想:

鱼池内水深y(米)与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能写出来吗?

经过多少时间,鱼池水深是池深的一半?

你能估计出什么时候可以把水抽干? 

这种体验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及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取的新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

纵观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其内容过于理论化、系统化。学生需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逻辑能力,才能较好地接受数学内容,因而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数学的与理论严密,厌怕数学。为了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关键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兴趣。我们对现行数学内容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实验,旨在唤起全体学生学数学的热忱。

1.分解难点,降低难度

在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恰当地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分解难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建模能力。

案例三:学习“分式的加减法”时,我考虑到我们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到学校来上学的,便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每天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选择?是上坡的速度快、平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坡的速度快?当然,有上坡必然有下坡,上坡多必然下坡也多。你每天选择有坡的路呢?还是尽可能选择没有坡的平路?小丽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 km,其中第一条是平路,第二条有1 km的上坡路、2 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v km/h,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 v km/h,在下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3v km/h,那么

(1)当小丽走第二条路时,她从家到学校需多长时间?

(2)她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生],根据题意可得下列线段图:

(1)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 + )h.

(2)走第一条路,小丽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 h.但要求出小丽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就需要比较( + )与 的大小,少用多少时间,就需要用它们中的较大者减去较小者,便可求出.

[生]如果要比较( + )与 的大小,就比较难了,因为它们的分母中都含有字母.

[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作差法。

[师]这位同学想得方法很好,显然( + )和 中含有字母,但它们也是用来表示数的,所以我认为可以用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做.

[生]如果用作差的方法,例如( + )- ,如何判断它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呢?

[师]我们不妨观察( + )- 中的每一项都是分式,这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生]分式的加减法.

[师]很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式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这样一来,难度转化为几个极细小的容易题。让全体学生一个个破解这些小问题,达到解答难题的目的。

2.发掘教材内涵,丰富学生思想

学生的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数学课堂道德生活的可能,是由知识的思想性和数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课堂教学应根据特定的教材内容,创设道德情境,体验道德生活丰富思想内涵,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我们发掘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关道德思想教育的内容,在课堂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中蕴藏的巨大思想性与辩证法。

(1)从“函数与方程”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从“抛物线线”的对称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和谐美;从“数形结合”与“化归解题”中,让学生感受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规律性等辩证思想。

(2)课堂生活适度引入数学史与数学故事,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人格成长,通过不同时空数学思想的对比,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我们在课堂生活中,向学生讲述了“阿基米德之死”“海盗藏宝故事”“三大几何难题”等数学趣事,丰富了课堂生活,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赋课堂生活以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

(3)从“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强化数学应用功能,于无声处见数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价值日益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课堂生活中着重做好:

(1)在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由实际生活中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

(3)我们还鼓励和支持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4)让学生走出教室,开阔视野,在大自然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时,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教师还应该主动地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在CT、核磁共振、高清晰度彩电、飞机设计、天气预报等中数学所发挥的核心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

四、研究结果与启示

一学年后,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面貌大有改观。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检验了实验的效果:

1.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科的满意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了解实验班与平行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结果90%实验班学生喜爱数学,比平行班高出30个百分点。

2.数学教师的学生满意率普遍提高,成了很多学生的偶像。

3.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科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班,以二个学期的期末成绩为依据,统计了全年级八班级的优秀率与平均分,结果实验班学生优秀率高于平行班10多个百分点,平均分高于平行班6.8分,物理、化学成绩也明显高于其它班级。

4.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普遍增加。

我们选取了几个生活课题事例,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灵活地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建模能力与探索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班。

此研究对我的启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欲望是学好数学的动力与源泉。在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改变学科教学的传统,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以培养学生爱求“真知”、会求“真知”为宗旨,联系课堂内外,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努力探索一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结构,改变当前教学中教学做分离、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真正赋予数学课堂生活以生动活泼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