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走进陶行知>> >> 正文

学陶心得

发表日期:2007/11/21 16:31:0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60位读者读过

 

学陶心得


整理人:佘开录



    本人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两大方面来谈学习的体会: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观的体现。 
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师观及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脚踏实地的教育实践家。他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植根于丰富的教育实践。
  陶行知先生也以其人民教育家的睿智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在教化民众、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塑造真善美等国家与民族文化建设及民族性格建设等重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教师的责任和作用是要“培植和造就青少年的生活力”,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更丰富更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以便将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活的教育产生有活力的国民”,我认为这里的生活力当指青少年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优良的意志品质。陶行知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培养优秀的充满生活力的青少年对个人以及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认为教师责任是重要的,不容轻视的。教师这一职业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国家与民族建设的继承人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健康发展,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
  因此,他说“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国民,有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活力的教师培养”。在《创造宣言》中,他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艺术雕塑家,在《小学教师与民主》一文中,又提出小学教师是“民主的酵母”。可见,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把教师培养造就青少年的社会职业活动与培养“活的国民”、“改造社会”联系起来。在他看来,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识字,培养几个莘莘学子,教师还肩负着社会的重任,还应该肩负起培养充满朝气的国民,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重任。虽然这些理论或认识过去了很多年了,但陶先生的这些认识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我认为,教师在培养人才,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转变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无论怎么评价都是不会过份的。
二、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及启示
  注重师德和师德培养是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身体力行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许多教育文献都阐述了教师的师德修养,例如他从教师的爱国爱民意识、献身精神、求真求实、创造开拓和好学品格等方面,阐述了他的师德观。对我们今天开展向陶行知学习,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师德观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
  陶行知十分重视师德修养,认为教师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爱护,首先应自敬、自重,即要讲究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此,他一再强调“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应当“自化化人”,“以人教人”。这就充分揭示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规范自己言行,更重要的是用以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的手段和工具。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书育人.即不仅要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以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的师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爱满天下”的精神。 
  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之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针对当时中国少数统治者垄断教育,人们无权利无机会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陶行知提出教育的途径应是广开门路,面向广大劳苦大众,让全社会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正因如此,他一生最大愿望就是“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作为一位教育学家,陶行知不仅爱国爱民,而且对儿童充满了慈父般的爱。他认为儿童是人类的精华,未来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人类历史也将由他们继续创造和发展。所以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如同园丁爱护花木一样,依其特性,适当地给予肥料、水分、阳光,清除害虫,使其健康成长。他常说:“在我的世界,小孩和青年最大。”而他在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晓庄,在育才,在社会大学,处处显示出这种爱满天下的可贵精神。 
   (二)献身精神。忠诚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和职业道德的前提。陶行知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这种不计个人名利和尊荣的职业观是难能可贵的。      陶行知的献身教育的精神首先源于他的崇高理想和抱负。他所生活的年代,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广大民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就立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志,留学归国后更是坚定地立下使全国民众都受到教育的宏愿,他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强弱、的大事,认为“教育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益于世的”。陶行知正是身体力行,怀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出路”,“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
  其次,陶行知的献身精神源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他认准教育事业是可以救国救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大事,他先后拒绝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倡和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为人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充分体现了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
(三)求真精神。陶行知一生追求真理,也教育人们去求真理,做真人。在主持育才学校工作时,他要求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实际上也是他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
  陶行知所倡导的做真人,主要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追求真理,讲真话,为真理而献身;
第二,做来自于人民而又服务于人民的“人中人”,而不是做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僚或精神贵族;
第三,做有理想、有责任心、有信仰心的人;
第四,做立志改革,敢于开辟、试验和创造的人;
第五,做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美育和谐发展的人。
  陶行知还强调真人的塑造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生活,也有赖于真教师的培养。他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对真正的好教师提出了独特见解,认为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向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和情操。
  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同甘共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生活上而且要贯彻到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别是教学上.真正的好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并依据学的方法去教,使学生乐学,而且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能“年年照样画葫芦”。如此,才能形成师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和谐气氛,而师生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四)创造开拓精神。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创造的儿子》等教育论著中提出“创造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这是生活教育全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可以说,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根本特色。
  陶行知既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也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批判旧式教育的同时,他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以适于从事创造工作。”由此,他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      就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倡“大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学问。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是进行手脑并用的教育。为此,他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成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在著名的《三代》诗中,他写道:“实践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形象说明了实践、知识与创造三者的相互关系,即一切创造离不开实践和知识。由于他身体力行,所以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富于创造性,绝大多数人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而且,做先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学习崇拜的学生,说准确点,就是先生在创造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所创造。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正是陶行知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的广阔胸怀和深远目光的体现,也是他热爱学生为国育才的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 
 (五)好学精神。陶行知经常用于自勉的格言是“话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他针对当时教育界的通病——教师将自己从前所学的知识照搬贩卖给学生——明确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因为好的学生往往在学问和修养上愿意和教师进行赛跑,后生可畏,它迫使教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而是要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这也是师道可敬之处。同时,勤奋好学的教师也是学生表率模范。他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还强调教师不但要勤奋好学,而且要拜人民为师,要向学生、儿童学习。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师。”这就给教师指明了学习的途径与方向。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许多教育思想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值得我们认真仔细的去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