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教育科研>> >> 正文

优秀案例展示(5)

发表日期:2010/9/20 15:05: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509位读者读过

实践出真知

               ——中职汽修课中探索在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案例

               下关职教中心    

背景】

    我国职业学校大多是由普通初、高中教育改建而来,教学等各方面都受到普通教育影响,职教的教学也经常套用普教惯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教师会先按照教材把专业理论知识一块一块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普教不同之处就是等到二年级下半学期集中安排几周的实习训练。殊不知很多的职校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往往觉得乏味被动。职校的学生,大多在上初中时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较弱。这些学生往往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对枯燥的以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些厌烦。

    如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前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难点问题。在近几年课改的大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渐渐为教师们熟知。但职业学校的教学,怎样既进行理论的学习,又培养动手的能力;怎样既符合教育的规律,又符合认知的原理;怎样既适应专业的特点,又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目前依然还是课程改革中令人关注、并值得探索的课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中职汽修教学和课改工作中也作了一些尝试,上了一些课改试验课,把实验、训练带入课堂,在教学时让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发现专业化的职教课堂教学其实可以比普教课堂教学上的更为丰富多彩,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关键是找到“在做中学”等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特性的一些教学方法。

 

【案例描述】

案例一:

时间:2007年5月22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课题:节温器

器材:节温器一只,多媒体设备,节温器课件(主要描述蜡式节温器结构,冷却水大、小循环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简介:

    1、先讲授节温器的结构与原理

    大多数发动机采用蜡式节温器,安装于缸盖出水口处,控制冷却水通往散热器的流量。当冷却水温度低于349K(76℃)时,石蜡为固体,在弹簧的作用下,节温器外壳处于最上端位置,此时主阀门关闭,副阀门打开。来自发动机缸盖出水口的冷却水从副阀门进入小循环软管,经水泵又流回水套中。

    当发动机冷却水温度达到87℃时,石蜡逐渐变成液态,体积膨胀而产生推力。由于节温器外壳为刚性件,石蜡迫使胶管收缩而对推杆锥状端头产生推力。因推杆固定于支架不能移动,其反推力迫使胶管、节温器外壳下移。这时,主阀门开始打开,有部分冷却水经主阀门进入散热器散热。当水温超过100℃时,主阀门全开,从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全部经主阀门进入散热器散热。此时,冷却水流动路线长、流量大,冷却强度增大,称为大循环。

    当发动机内冷却水处于上述两种温度之间时,主阀门和副阀门均部分开放,故冷却水的大小循环同时存在。此时冷却水的循环称为混合循环。

    发动机水温由高温状态下降时,液态石蜡逐渐恢复成固态,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节温器外壳逐渐上移,先将副阀门打开;温度下降至87℃以下时,主阀门关闭。小循环水泵进水口通过软管与缸盖出水口相通,水泵主进水管通过软管与散热器下水室相通。当冷却水温度低于87℃时,节温器阀门不打开,冷却水只能进行小循环。当冷却水温度高于87℃时,节温器阀门开始打开,冷却水大、小循环都进行。当冷却水温度达到120℃时,节温器阀门达最大升程。

    2、再讲授节温器的检修

    节温器的常见故障为:使主阀门开启和全开时的温度过高,甚至不能开启;节温器关闭不严。前者将造成冷却水不能有效地进行大循环,致使发动机过热;后者将造成发动机升温缓慢,发动机过冷。此外,随着节温器性能逐渐衰退,主阀门的开度将逐渐减小,造成进入大循环的冷却水流量减少,冷却系将逐渐过热。检查时,把节温器放在盛有水的器皿中。然后加热,检查主阀门开始开启和完全开启时的温度,以及全开时主阀门的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带了节温器给学生看,制作了节温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当时感觉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发言也较积极,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几个月后,在技能标高检测时发现,虽然上课讲了节温器安装于出水口处,图也看了,大部分学生还是找不到节温器安装位置。问到冷却水的大、小循环及节温器结构与原理学生也是结结巴巴,讲不出个所以然,居然几个好学生也是这样。为何课堂教学时似乎搞懂了,而面对实物时却又说不清楚呢?此时我满脑子的困惑。

    究其原因:学生方面,职业中专生学习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低;教师方面,教学方案的设计仍是沿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就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教师无法真实得到有效学习效果反馈而了解学生真实掌握水平,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故此,我在后来的教学中改变了做法。

 

案例二:

时间:2008年6月16日

地点:发动机实习一室

课题:节温器

器材:桑塔纳发动机,常用发动机拆装成套工具,桑塔纳发动机节温器(有好有坏),酒精灯及酒精灯台,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简介:

1、首先在引入部分介绍节温器的常见故障:(问题导入)

1)使主阀门开启和全开时的温度过高,甚至不能开启;将造成冷却水不能有效地进行大循环,致使发动机过热;

2)节温器关闭不严,将造成发动机升温缓慢,发动机过冷。

3)此外,随着节温器性能逐渐衰退,主阀门的开度将逐渐减小,造成进入大循环的冷却水流量减少,冷却系将逐渐过热。

 

2、然后进行节温器检查的教学实验:(实践探究)

1)每组一台桑塔纳发动机,组长带领组员拆卸节温器。

2)检查节温器功能是否正常,将节温器和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点燃酒精灯逐渐加热,观察温度计温度变化时节温器如何动作,并适时填入节温器工作页。

当热水温度为87±2℃时开始打开,在100±3℃时其升程不小于7mm (约8mm),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更换节温器,根据小组组员讨论判断填入节温器工作页。

实验时有的组分工明确的,速度就较快;有的组员动手能力强的,就相对多做一些;但我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动手实验。因为教学设计时就放入了几个坏节温器,所以学生就有检测出坏的要求更换节温器的。

3、对照发动机解释节温器原理及大小循环路线。通过拆卸节温器和检查节温器功能实验,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理解并产生深刻的印象。

4、安装节温器

    1)清洁“○”形密封圈和密封表面;

    2)安装节温器,注意节温器的感温部分必须在气缸体内。此环节上有一组学生出了问题,他们发现节温器正反都可以装上,就犯起了疑忽,就派了一个同学看另两组做,回来后一对照“感温部分必须在气缸体内”这句话,顿时就明白了,也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用冷却液浸湿新的“○”形密封圈;

    4)安装节温器;

    5)拧紧螺栓。

    6)安装发电机(虽然本节课没讲发电机,但拆装节温器前必须先拆卸发电机,否则节温器无法拆装)。

    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对照已检测的节温器发言,对节温器检测的认识陈述观点、经验或心得体会,并且每名学生都要填写好节温器更换的工作页。

因为有上次教训,所以我设计工作页时加了“辅助参考知识”一栏,帮助学生进行检验结果的判断。学生代表对照已检测的节温器发言,陈述观点、体会,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又是拆、又是装、又是节温器检查,干的热火朝天,除了一个组装配时出现返工慢了一些,每名学生都填写好节温器更换的工作页并交上来了,让我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教学效果的反馈。

 

【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案例一:

    我在技能标高检测的事后,心情很差,也希望能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所以详细询问了一些学生,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课上能听懂课后又不太懂或回忆不起来的现象?通过师生的交流分析,发现虽然学生课上能基本听懂,但却印象不深,且没有太多感性认识,一段时间之后就淡忘了。这节课典型地体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讲授、传授为主,先讲结构原理再讲节温器的检修,貌似结构合理,层层推进,但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教师也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了启发教学的原则,但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检修的教学时介绍故障原理后介绍检查方法,却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暇思考和消化,学生学习认知没有再次得到教学活动的加工和强化,很自然印象不深。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教学内容教完,没太多考虑学生,因而教学效果差。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合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汽修专业技术性特点。

案例二:

    检查节温器功能实验时,就让学生放手去拆装、去做实验、去根据提示讨论判断节温器的好坏然后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新的节温器。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提供一个认识、拆装、检验节温器的环境,在带着一定疑问的实践和探索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对照发动机的辅导和学生间的讨论交流,通过实践和思考去弄懂得节温器原理及大小循环路线,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节温器存在的意义。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结构、熟练技能是专业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实践中的探究。

    “在做中学”也就是从探索中发现和积累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在发动机上的实践,才知道拆装节温器前必须先拆卸发电机,否则节温器无法拆装;学生只有进行过节温器检查的实验,才知道用何种方法检查节温器功能是否正常;学生只有安装过节温器,才不至于将节温器装反。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要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就必须从做中学,在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然后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才能学到真本领。

 

【反思】

 

反思之一:首先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近年来,杜威所提出的“在做中学”这一宝贵思想对现在的课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做中学”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备科学课改的探索精神、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和较丰富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创造精神,不能思想僵化,不能认为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或是教学任务就是一个教学任务或是一门课程,总以教材为蓝本,死扣教材。更不能让学生只需顺着老师的思路和教材的主线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上完了课就等于知识已传授完了,理所当然认为学生也了解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这种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做中学”要求教师必须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认识学生与教师的主客体关系。尽管近几年的课改,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教育观念,而“在做中学”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活动指导原则,从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新确定教材和教学的关系,重新确定各种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和地位。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教师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指导者、推动者和合作者。

 

反思之二:“在做中学”对学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要合理控制难度。

    “在做中学”对学生的挑战性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如:找到节温器,拆下节温器,合理布置实验器材,合理安排实验进程,适时地记录实验的若干中间数据,较准确地分析和判断节温器的好坏,推断节温器在各个温度环境下冷却系中冷却水的流动情况,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过程中还要合理辅导学生,不要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太难或太繁,不切实际的难度设置无异于拔苗助长。案例二的工作页中就加上一些辅导参考知识,可以帮助正在实验的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进行学生的学情分析,以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或合作交流最终能完成为度。

 

反思之三:学生的好奇心在“在做中学”实践中得以释放,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现在,应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主体。“在做中学”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文字或话语,而是一个个现实的工作项目或是工作任务及其过程,这可以提升真实感,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而课改的核心思想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等能力,这是学生提升发展性最重要的基础。

    教师应善于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及时满足他们的好奇和尝试欲望。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有意识地创设可以实践的条件让他们去探求方法寻找答案。积极探索是“在做中学”的核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是很重要的。

同时“在做中学”中应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项目或任务。设置合理的教学项目或任务,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心情愉快,情绪高涨,思维的得到发挥。鼓励学生去发现,学生兴趣提高了,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之四:“在做中学”应有一定的方式交流、反馈和评价。

    “在做中学”中还要为学生所提供的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和表达交流经验的活动空间,在这里,学生独特见解和个性化思维将得到发展。同时,在活动结束时,必须体现或留给学生们想继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当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有了发现后,无论他们的实践成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经验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践过程及成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实验的过程和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做中学”的教育过程中,都要求我们必须放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不同的个人见解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根据交流得到反馈,进行总结、概括并加以评价,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归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了解学生的收获,并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第2版

2、《中国新教育风暴》 王宏甲著  北京出版社  2004年8月版

3、《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韦钰\(加)罗威尔合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

【点评】:

    本文作者通过两个案例的描述,表明了“在做中学”这一理念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中产生的巨大作用。第一个案例是按普通中学和大学那种教学程序:先讲解节温器的结构原理,再介绍如何检测和维修,但教师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自己面对的教学对象不是高等院校的精英,而是学习品质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缺陷的中职生。对于他们,只能用“激趣”的方法来保持其专注力的持久。因此,教师运用智慧从排除故障入手,把他们引入探究的“胡同”,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了这个机械装置的工作原理。这两个案例还告诉我们:教师不能仅仅通过“告诉”来传授知识,还应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精神,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