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织建设与评价
发表日期:2009/5/21 11:09:5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80位读者读过
学习小组建设与评价
兖州一中 郭法德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一、学习小组组建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其实质是儿童在其发展的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而学会解决。
教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高效学习。我们学校的文化特质就是“自主· 团队”。
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形成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创新等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小组组建原则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之间的竞争。
“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在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学习小组组建方法
⑴学习小组类别
每班级都有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两种形式并存。行政小组既是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评价的团队,也是学习管理评价的团队,有班主任负责;学科小组主要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学习管理评价团队,有任课教师负责。
⑵学习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的设置人数以6人为宜。人少不利于很好地开展讨论和交流,不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人多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人人参与,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人多不利于交流和个人展示,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⑶学习小组附件
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自己学习小组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如:飞天火箭、畅游太空、终极一组等等。
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⑷学习小组分配
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我们学校理念之一“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学习小组培训:
1.培养师生树立团队意识
教师和学生首先要理解学习小组组建的意义,明确学习小组组建的方式,了解学习小组学习过程的操作,掌握学习小组评价的方法。只有清晰学习小组的使用,才能使学习小组发挥出无限的潜力,在学习和活动中,使我们学校“自主•团队”的文化特质得以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习惯
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创设条件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新的内涵。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培养学生质疑对抗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同时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5.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合作学习尽管是在人数不多的小范围内,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按照课堂规范的要求,遵守课堂秩序,使课堂讨论、展示、对抗质疑有序进行。
学习小组管理评价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
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
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公正、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 日常行为评价
“严格规范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谁都能成功”是我们学校三位一体治校方略。严格规范管理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是学生成功的基础。
学校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出三大类46个规章制度,各科室对学生进行检查量化,量化结果具体到学生个体并反馈到班级,学生个体考核作为学生发展报告填写的依据之一;班级利用各项量化结果考核行政小组,作为评选优秀团队的依据。
2.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况。
针对我们学校“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以下方法:
⑴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对抗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⑵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
教师评价到学习小组,由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小组成员。
⑶量化赋分
第一种:标准分数
①学案完成:根据完成情况及质量分为2、1、0分
②课前板书:根据板书质量及完成情况分为2、1、0分
③讲解展示:根据讲解内容难易及精彩程度分为2、1、0分
④对抗质疑:产生对抗质疑一次2分
第二种:分类分数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合作交流,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不同类别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分别赋给不同的分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A类学生展示、质疑的按照标准分数赋分,B类学生展示、质疑的加倍赋分,C类学生展示、质疑的三倍赋分。
第三种:鼓励分数
在板书、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示特别优秀,或者产生意外良好效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一直认可的,一次加10分。
⑷记录方法
表1每天安排一个行政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一天的情况;而每节课由行政小组长安排本学习小组内的两名学生分别记录,轮流进行,这样避免负担过重的问题出现。记录内容为各个学习小组课堂学习情况的量化,如板书、展示、对抗质疑等环节进行量化赋分。
表2政小组长汇总各学习小组进行统计。
表3安排一个学科学习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本学科一周的情况;具体安排同行政小组。
⑸统计方法
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分别统计汇总。
每天下午第八节课由行政学习小组组长进行汇总统计,将一天来全班每个学习小组团队及个人量化情况记录结果报送班主任;
每周学科小组有课代表汇总统计,结果报送任课教师。
⑹结果利用
每月统计汇总,因分数既统计到个人,又加到团队,由此可以评选班级个人“预习之星”、“展示明星”、“质疑明星”,在学习小组中评选“优秀团队”等。
这种学习小组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能防止只有部分优秀学生频繁展示的现象的出现。
3.综合评价
期中、期末每次模块考试后,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及格率情况,结合每月统计结果,对学生个体、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进行激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