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德育管理>>身心健康>> >> 正文

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日期:2012/5/19 17:31:27 出处:本站 作者:AdminJN075 有848位读者读过

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提供的信息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并且其影响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的错综复杂的状态。网络究竟能给中学生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呢?本文尝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谈谈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目的是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的积极影响      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生存方式,尤其是对处于心理发展“断乳期”、“关键期”、“危险期”的中学生,这种影响更直接、激烈,也更为深刻。它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有利于中学生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网络信息有利于确立全球、效率、民主、创新、自由平等观念及合作意识。也有益于学生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现代观念必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社会化及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有助于知识的快速大量获取      丰富的现代网络信息和网络的交互性使得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海量的现代网络信息也让未成年的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爆炸,使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从而迫使他们不断学习。网络具有快捷性、开放性、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的网站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求知途径,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在学校里没有或很难获得的知识。同时,网络又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探索潜力,激发其兴趣与动机,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网络世界能全面刺激和触动学生的感官,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感知鲜明、想象力活跃而丰富,激发创造性意识。同时,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要求将任务抽象为计算机语言,要求编写者的思维十分慎密。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技术处理与网络内容的深入钻研都可以训练和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应用网络信息必须要求中学生把握最新技术,而这恰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计价 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恰是激发中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究的动力。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要求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在众多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而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手段直观新颖,可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4.可提供师生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网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学生之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现在的中学生活仍然单调,来往于学校、家庭之间,他们的交往对象面窄且固定,普遍缺少朋友,渴望交流。而现代网络正好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渠道。学生可以利用聊天室或QQ等工具聊天,还可以利用BBs对于学术或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那些角色扮演类游戏中,中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在虚拟的环境中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其思想和情感,通过现代网络,他们还可以学会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5.有助于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当前很多学生仍然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家长、老师的过多要求使得中学生心情紧张,而进入网络则使他们的心情得以放松,由学习带来的压力得以缓解。

二、消极影响

网络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再加之网络管理、网络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使用不当等原因,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学生的消极影响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影响思想道德观念取向

网络信息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大量接触这类信息,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取向。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极易腐化中学生的心灵。

2.危害身体

现代网络的许多内容的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某些网络信息正是抓住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平等的交流、激烈的游戏对抗等都显得十分诱人。特别是网络游戏,学生沉溺其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达到不吃饭、不睡觉的地步,加之网吧空气混蚀,人员密度大,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其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

3.引发心理问题

网络是一个崇尚主体性和个性的社会,身在其中虽然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相反或许会滋长人性中的劣根性,并可能给学生带来“人性异化”。面对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等状况,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易引发未成年人人际关系障碍。如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等。网络世界的“自由度”常常使他们产生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网络也容易引发中学生的安全焦虑。如隐私失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中学生带来不小的惶恐不安和无所适从。网络还会诱发未成年人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三、建议与对策

 1.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网络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首先,防患于未然,让学生了解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问题及危害,以及如何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对已患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多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进行经常性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2.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中学生上网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活动,所以学校应该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的诱惑。

3.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让学生多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使其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实践中能做得规范。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手脑协调发展。丰富、优化校园信息资源,使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网。

 4.应加强校因网建设      学校要配合政府部门严格控制学校周围网吧的数量,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场所。

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新一代。